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10月16日至23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在山東濟南等地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臺灣)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臺灣濕地學會和武漢紡織大學聯合主辦,山東師范大學和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承辦,山東省環科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深圳市碧園環保技術有限公司、鄭州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和南陽師范學院協辦。來自海峽兩岸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工濕地專家學者及工程技術管理人員2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開幕式上,水生所黨委書記解綬啟致歡迎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院士、臺灣濕地學會榮譽理事長林幸助、(臺灣)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楊磊教授、武漢紡織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張本龔、山東師范大學校長張建、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副主任馮晨、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張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艷分別致辭。開幕式由水生所黨委副書記梁瓊主持。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外籍)宋少先、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東北師范大學教授盛連喜、中國科學院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中心主任李芳芳、臺灣大學李鴻源教授和臺灣“中研院”陳章波、謝蕙蓮研究員等參加會議及有關活動。
本次會議主題為“智慧韌性融合賦能人工濕地綠色發展”。大會主旨報告由王焰新院士、陳章波研究員、宋少先院士、李鴻源教授分別主持。開幕式后,張波會長、李鴻源教授、張建校長、林幸助榮譽理事長分別作了題為“新時期水生態保護的內在邏輯”“氣候變化的調適策略——韌性城市、濕地、ESG”“南水北調東線人工濕地水質保障技術創新與應用”“臺灣藍碳減量方法學突破”的主旨報告。閉幕式上,研討會發起人水生所吳振斌研究員和楊磊教授共同作了題為“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源起、歷程與展望”的主旨報告。另有42個大會報告,32篇論文和15篇海報參與交流。與會專家就人工濕地碳匯潛力評估與增匯、新污染物治理、智慧運維賦能、韌性設計及自然修復法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會議期間,李鴻源教授等臺灣專家與山東師范大學就防災減災等專題進行了交流。山東師大副校長周珊珊、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周連勇、科學技術處副處長李皓、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王成新以及相關專家等參加了交流會,并探討了兩岸防災減災和濕地工程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
與會人員還實地考察了山東濟南西區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濟寧新薛河人工濕地以及江西鄱陽湖濕地等生態工程。
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始于2008年,由吳振斌研究員、楊磊教授等發起組織,已分別在武漢、高雄、海口、臺北、宜昌、杭州、嘉義、銀川、深港澳、高雄、武漢、桂林、臺中和濟南等地成功舉辦十五屆,參會人數約4800余人次,其中兩院院士等資深專家50余位,發表論文750余篇,報告600余場。會議為來自兩岸四地的濕地領域專家學者與工程技術管理人員搭建了一個重要交流互動平臺,助力各方在理論探索、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等方面實現成果共享與深度合作,有效推動了濕地保護理念的普及、生態工程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態修復產業的發展。

會議現場

水生所黨委副書記梁瓊主持開幕式

水生所黨委書記解綬啟致歡迎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院士致辭并主持主旨報告會

臺灣濕地學會榮譽理事長林幸助致辭并作主旨報告

(臺灣)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楊磊教授致辭

武漢紡織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張本龔致辭

山東師范大學校長張建致辭并作主旨報告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副主任馮晨致辭

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張可致辭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艷致辭

臺灣大學李鴻源教授作主旨報告并主持主旨報告會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作主旨報告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外籍)宋少先主持主旨報告會

吳振斌研究員與楊磊教授共同作主旨報告

東北師范大學盛連喜教授和臺灣中研院謝蕙蓮研究員主持報告會

臺灣“中研院”陳章波研究員主持報告會并作大會報告

李鴻源教授等臺灣專家與山東師范大學專家就防災減災等專題進行了交流

廬山植物園黨委書記魏宗賢給兩岸與會專家講解中國植物園緣起沿革

與會專家考察濟寧新薛河人工濕地

與會專家考察鄱陽湖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