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傅才武教授做客水生所人文講堂

傅才武教授作報告
3月2日上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應邀作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才講堂,為大家帶來了題為“中華文化的長江底色”的學術報告。該報告系水生所2023年第一期人文講堂,由副所長繆煒主持,所內師生200余人參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報告中,傅才武教授指出文化是生態的組成部分,生態是文化的基礎,強調了與水生所跨學科交流的意義。該報告從長江文明的重要性、武漢市與長江文明的聯系出發,提出長江建構了中華稻作文明的基礎,水稻馴化及稻作農業為華夏民族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也是長江流域為人類做出的開創性貢獻。傅教授從長江稻作文明形塑了中華文明的空間形態的角度,提出水稻的經濟性特征支撐了華夏民族大規模人口繁衍,維持了中華文化的持續性,稻作經濟所培育的社會組織性,造就了中國典型的農耕文明形態。他指出,長江稻作文化與黃河粟(麥)作文化的差異,建構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最后,傅教授論述了長江對構造中華民族21世紀文明新形態的意義,并提出中國是一個文化認同型國家,長江作為“地理媒介”,是國家借以在國際傳播中文化和旅游生產的“新裝備”。
本次報告氣氛活躍,學術氛圍濃厚。在答疑交流環節中,現場師生踴躍提問,積極表達,氣氛熱烈。與會師生與傅教授就長江養育“魚米之鄉”的魚類文明融入到長江文化的話題、長江經濟帶發展如何帶動相對偏遠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傅才武教授現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宣部國家“十三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起草專家,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起草專家。長期從事文化行業結構理論、文化機構績效機制和文旅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