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參加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暨湖北省科普嘉年華活動
11月15日至16日,中國科學院第八屆科學節·武漢專場暨2025年湖北省科普嘉年華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磨山園區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與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匯聚了30余家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普單位,集中呈現了20余項科普節目、100多項科技展品與實踐互動項目,為公眾帶來一場集趣味性與科學性于一體的科普盛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派出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淡水藻種庫以及水生生物博物館等超強陣容參與本次活動。
作為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創工坊”板塊設置了特色展項與互動體驗區,以斑馬魚為媒介,將前沿生命科學研究轉化為公眾可感知、可參與的科普內容,成為現場人氣極高的展位之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延續“科學零距離”的科普理念,精心打造“斑馬魚的科學密碼”主題展區,通過“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知識講解”三位一體的方式,讓觀眾直觀了解斑馬魚在發育生物學、藥物篩選、環境毒理學等領域的科研價值。展位現場,魚缸中游動的斑馬魚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駐足。科普志愿者結合手冊內容,生動講解斑馬魚的生物學特性及應用前景。面對孩子們“斑馬魚如何幫助研發新藥?”“熒光斑馬魚是怎么來的?”等充滿好奇的提問,志愿者通過“科學小課堂+有獎問答”的形式一一解答?,F場發放的科普手冊以及“答題領斑馬魚”活動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展位
藻種庫科普志愿者精心展示了微藻活體種質資源、可食用的藻類原料及相關產品。通過豐富多樣的展示形式,向觀眾生動呈現藻類多樣性及其獨特價值。在展區現場,通過藻類實物、宣傳資料與明信片等載體,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系統介紹了藻類的分類、特性以及在生態、食品、健康和化妝品領域的廣泛應用?,F場特別設置了葛仙米活體培養裝置及品嘗體驗環節,觀眾通過觀摩培養過程、品鑒現制鮮食制品,在視覺與味覺的雙重感知中切實感受藻類的實用價值,該互動環節吸引了大批公眾踴躍參與。

淡水藻種庫展位
水生生物博物館在“科創薈”展臺帶來了多種珍貴標本與原創科普文創,包括草魚、大鯢頭骨標本、肺魚頭骨標本、透明骨骼標本以及魚類主題明信片和胸針等。工作人員現場開展魚類骨骼知識講解、標本制作演示,并通過掃碼關注贈送明信片的方式與觀眾互動。特別是透明骨骼標本,引發了各年齡段觀眾的濃厚興趣,大家紛紛駐足觀賞,感嘆生物構造之精妙。在直播環節,王環珊博士詳細介紹了展品信息、制作過程及博物館可開展的實驗課程,進一步拓展了科普傳播的廣度。

水生生物博物館展位
本次活動中,通過“創工坊”和“科創薈”板塊豐富多樣的展示與互動,不僅提升了公眾對水生生物科學的認知,也展現了水生所在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普大眾化方面的實力和魅力。未來將持續依托中國科學院科學節等平臺,讓公眾近距離接觸感受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